新華社鄭州6月1日電 題:大別山,有這樣一家人
新華社記者牛少杰
在大別山,河南境內(nèi)最高峰金剛臺,流傳著一段悲壯的革命故事:一名紅軍女游擊隊員為掩護戰(zhàn)友,痛失出生僅6天的女兒。
這名女游擊隊員就是曾祥有的奶奶張敏。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離開后,鄂豫皖蘇區(qū)幾乎全部丟失。部分紅軍戰(zhàn)士、傷員、婦孺等陸續(xù)轉(zhuǎn)入大別山腹地金剛臺,后組編為赫赫有名的“金剛臺婦女排”,依托溝壑頑強斗爭,張敏就是其中的一員。
1936年冬,金剛臺下起了大雪,敵人又趁機搜山“圍剿”,而5天前張敏剛生下一個女兒,母女倆和戰(zhàn)友藏身在金剛臺上的一個山洞里。由于經(jīng)常缺糧斷炊、營養(yǎng)不良,導(dǎo)致張敏身體較差、缺少奶水,孩子常常餓得哇哇直哭。
敵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只要孩子一聲啼哭,就會立即暴露戰(zhàn)友們的藏身之處。張敏無暇多想,一把將空癟的乳頭塞進孩子嘴里,然后緊緊地抱在胸前。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短短的十幾分鐘,卻像幾個世紀那么漫長……
終于,敵人走遠了,戰(zhàn)友安全了,張敏卻發(fā)現(xiàn)懷里的女兒早已沒了呼吸。
“多少年后,奶奶講起這段往事,眼里還是噙著淚花。”曾祥有說,爺爺曾少甫是便衣隊長,兩天后下山籌糧歸來,才得知女兒夭折,“他只是坐在地上嘆了幾口氣,轉(zhuǎn)身便去安慰奶奶。因為他們都明白,要革命就會有犧牲!
曾祥有介紹,1929年起,曾少甫全家8口人陸續(xù)投身革命隊伍,共有5位親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犧牲。他的太爺曾耀先曾擔任赤衛(wèi)隊司務(wù)長,后被捕犧牲,時年56歲;太奶奶曾曹氏當過赤衛(wèi)隊員,被捕犧牲時57歲;二爺曾慶山是紅四方面軍七十三師的一名連長,1932年犧牲于商潢戰(zhàn)役,時年24歲;四爺曾慶平1930年被民團殺害,時年16歲。那個出生僅6天的“姑姑”,還沒來得及取名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就這樣,先輩們以自己的壯烈犧牲,讓大別山紅旗不倒。
為了讓后代銘記革命家史,曾祥有根據(jù)爺爺曾少甫的回憶,把先輩們的事跡詳細記錄了下來。在先輩英勇事跡的影響下,曾祥有很早就萌生出參軍的想法。
1975年,曾祥有入伍。臨走前,曾少甫把曾祥有叫到跟前囑咐:到了部隊要嚴守紀律,爭取早日入黨。
帶著爺爺?shù)膰谕,曾祥有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服役4年,他3次受到部隊嘉獎,在入伍期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回家探親時,我把黨費證拿給爺爺看!痹橛谢貞洠瑺敔敺浅8吲d,摩挲著證件反復(fù)念叨,“這才是我所希望的,要為黨、為國家多作貢獻!”
先輩們光榮的奮斗史,激勵著一代代曾家后人參軍報國。
除了曾祥有,曾祥有的大哥曾祥啟、弟弟曾祥海也先后入伍,3個姐妹也都嫁給了軍人。讓曾祥有感到自豪的是,子侄一代也有5個當兵的,而且大多都是黨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保家衛(wèi)國是永恒的主題,我們從先輩手里接過的紅色信仰,必將一代代傳遞下去!痹橛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