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牽團結奮進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諧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衣、侗族的樓……它們綴在山水間,斑斕了歲月,滋養(yǎng)著一代代八桂兒女,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壯族文化展,觀看民族活動展示,再次體現(xiàn)了對于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殷殷關切。
習近平總書記步入廣西民族博物館,第一眼就認出了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衣服上的壯錦紋飾,親切地說:“這是代表壯族文化元素吧。”回顧這一幕,梁志敏感慨:“總書記對廣西民族文化非常了解,十分關心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這些傳承與發(fā)展,藏在文物的內(nèi)蘊里,折射在今人的行動上,也在代代相傳中,歷久彌新。
“當我介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銅鼓——云雷紋大銅鼓時,總書記對這面銅鼓上的紋飾很感興趣。”廣西民族博物館講解員李婭說,她向總書記詳細地講述了其中的寓意:這面鼓的中心是太陽的花紋,代表著萬物生長靠太陽。作為傳統(tǒng)的稻作民族,壯族祖先對太陽有著特別的崇拜。鼓外圍突起的暈圈還分布著雷紋、云紋,體現(xiàn)了古代壯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
花山巖畫是廣西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也是我國唯一的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在花山巖畫展示區(qū),總書記仔細端詳巖畫的圖案,詢問其代表的含義。李婭介紹,這些圖案是對大型群體祭祀場景的描繪,代表著敬天敬地敬太陽,祈求氏族興旺,繁衍不息。
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還原場景,一幅幅圖畫……它們見證著歷史的足跡,蘊含著民族的智慧,照亮穿越時光的腳步。
廣西民族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就是靜態(tài)陳列與“活”態(tài)展演相結合。這里不僅有文物專題陳列,還展示民族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廣西民族村,總書記近距離感受“壯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習俗?倳泦柫褐久,對歌是“壯族三月三”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吧?梁志敏愉快地回答:“對歌是‘壯族三月三’必不可少的活動。群眾隔江而對、隔山而唱,見山唱山、見水唱水,即興創(chuàng)作,出口成歌,這邊唱來那邊和!笨倳浡牶笳f,“壯族三月三”很有特點。
在民族文化活動集中展演中,扮演歌仙“劉三姐”的是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鹿寨分院舞蹈老師韋麗艷,她與其他11位身穿民族服飾的同伴,向來參加“壯族三月三”同心歌圩節(jié)的賓客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服飾。韋麗艷告訴記者,聽到總書記說《劉三姐》的電影拍得特別好,在全中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而且有國際聲譽,她特別激動!拔蚁胪ㄟ^自己的努力,把‘三姐的歌’、壯族文化傳播得更好,讓更多人了解劉三姐、了解廣西!表f麗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