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跨越30年的支教接力 |
2021年08月29日 21:19 來源:新華社 作者:吉哲鵬、字強 編輯:潘曉明 |
又是一年開學季。俗稱小涼山的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迎來了20多位背著行囊的海安支教老師。他們從2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蘇省海安市返回,和同學們在校園相聚。 在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偏遠山區(qū),海安老師是群眾心中的“金字招牌”,他們的支教行動則是跨越30年的“寧海之約”——1988年至今,江蘇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師接力支教幫扶。 30多年來,海安支教老師克服高原氣候、人地兩生、語言障礙、生活習慣等困難,累計為寧蒗培養(yǎng)初、高中畢業(yè)生2萬多名,輸送大、中專生1萬多名,為小涼山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書寫著東西部教育幫扶的時代傳奇。 33年踐行“寧海之約” 購機票、做攻略、買新衣服……這幾天,19歲的寧蒗寧海民族中學第三屆“海安班”學生蘇文杰正精心準備9月的開學行程。前不久,他驚喜地收到復旦大學預防醫(yī)學專業(yè)的錄取通知書。 寧蒗寧海民族中學第三屆“海安班”學生蘇文杰展示不久前收到的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蘇文杰的家在寧蒗縣新營盤鄉(xiāng)峰子巖村,父母都是農民,弟弟和妹妹也在讀書,在當地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全家已經在去年脫貧。 蘇文杰把高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歸功于海安支教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海安老師、班主任梅德均還自掏腰包獎勵他1000元!昂0怖蠋煹年P懷無微不至,沒有他們的培養(yǎng)和關心,我不可能考出好成績。”蘇文杰說。 這段“山海情”的由來,要追溯到30多年前。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區(qū),98%的國土面積都是山區(qū),平均海拔2800米。過去的寧蒗區(qū)域性、整體性貧困問題突出,教育事業(yè)更是起步晚,底子薄。 治貧先治愚。20世紀80年代,寧蒗與海安因木材貿易往來頻繁,如何讓雙方的合作更深一步,兩縣主官經過一番考察論證后,把目光瞄準教育領域。 1988年4月,寧蒗、海安簽署教育合作協(xié)議,約定共同創(chuàng)辦一所初級中學,取名“寧海中學”。同年8月,海安發(fā)揮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實力強的優(yōu)勢,抽調一支包括校長、教導主任和各學科教師在內的33人支教團,來到寧蒗開始首輪支教。 從此,寧蒗、海安率先攜手探索的東西部教育幫扶協(xié)作,改變了一個個山區(qū)孩子的命運。 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寧海之約”不斷升級:1993年海安抽調骨干加強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隨后的支教就以高中為主,2004年寧蒗民族中學還加掛寧海民族中學牌子;2006年開啟“訂單式”職業(yè)技能培訓合作模式,從基礎教育拓展到職業(yè)教育等領域。 蘇文杰所在的“海安班”,是2016年8月寧海兩地深化教育合作的新成果。據介紹,這個班由寧蒗縣選拔優(yōu)秀學生,由海安市遴選語、數、英、物等學科優(yōu)秀教師任教?忌稀昂0舶唷保趯庉跻咽且环N榮耀。 33年來,海安連續(xù)派出10批、285人次支教老師,踐行“為海安人民爭光、為寧蒗人民造!弊谥,累計為寧蒗培養(yǎng)初、高中畢業(yè)生2萬多名,輸送大、中專生1萬多名,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教育業(yè)績。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90年代的寧蒗寧海民族中學一景(資料照片);下圖為:2021年4月16日拍攝的寧蒗寧海民族中學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新華社發(fā) 2000多公里外的“海安課堂” 走進位于山腰的寧海民族中學,一塊立于2004年的“江蘇海安老師支教紀念碑”引人矚目。在當地群眾心中,這是跨越山海、團結進步的一座豐碑。 1988年8月,第一批次的33名海安老師乘坐火車、汽車,輾轉2000多公里來到寧蒗!皠偟降牡诙,就遇到了泥石流,到處都是泥水和石頭,木板房也被沖壞了……”很多海安老師對當初的情景記憶猶新。 在幫扶早期,寧蒗縣辦學條件艱苦,海安支教老師和當地教師一樣住著用木板隔開的簡易宿舍、喝著渾泥水,常常因變壓器跳閘而用不上電,但他們仍堅持不懈,辛勤耕耘。 海安老師改變了寧蒗人的時間觀念。第十輪海安寧蒗支教團領隊、寧海民族中學副校長陶長江告訴記者,海安老師早晨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班主任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后一個離開,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勤奮努力。 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4班的學生在教室里上課(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海安老師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019年考入清華大學的楊昌華,是第一屆“海安班”的學生。他告訴記者,海安老師注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特色和潛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和主動學習意識,“就連考試考什么都要征求學生意見,也不監(jiān)考,完全靠學生自覺。” 第一批海安老師執(zhí)教3年后,寧海中學中考成績躍居全縣第一。之后,寧海中學教育成績連年保持全縣領先地位;在支教重點從初中延伸到高中后,引發(fā)全縣各學校的教學競爭,寧蒗躍升為麗江的高中教育強縣。其中,“海安班”的一本上線率連續(xù)3年超過90%,多名學生被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錄取。 這在以前難以想象。“‘寧海之約’誕生之前,寧蒗教育處于緩慢的‘挪進’狀態(tài),中考招生有時要降低100分照顧錄取,高考常被‘剃光頭’!遍L期和海安老師共事的寧蒗縣教體局原局長張達峰非常感慨。 海安老師還奉獻著愛心。去年10月,海安市曲塘中學舉行了一場愛心義賣活動,籌集的善款通過海安老師、寧蒗縣第二中學副校長王霖伯轉交給20名困難學生。 這已經是王霖伯第二次來寧蒗支教。和他一樣,許多海安老師心系小涼山,主動多次參加支教。2010年8月至今,教化學的海安老師王擁軍已連續(xù)四輪支教11年,帶出一批當地青年化學教師。“我的人生價值在這里實現(xiàn)。”他說。 在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老師王擁軍(右四)作為化學備課組組長和同事一起備課(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索瑪花開幸福來 30多年來,海安老師的辦學理念、工作作風、教育方法在寧蒗引發(fā)“裂變效應”,催開了高山峽谷中的一朵朵索瑪花兒。 “索瑪花開幸福來”。記者在寧蒗采訪時,從縣城到偏遠農村,從易地扶貧搬遷點到中小學、幼兒園,都能遇到受益于海安教師、走出大山后又回來建設家鄉(xiāng)的人。 在寧蒗縣規(guī)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幸福家園,紫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云花是6600多名搬遷群眾安家發(fā)展的“主心骨”!耙菦]有海安老師,我也不可能站在這里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彼f。 這是寧蒗縣規(guī)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幸福家園一景(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寧蒗縣幸福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搬遷戶蘇解放莫向紫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云花(右)咨詢就業(yè)補助事項(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海安與寧蒗兩地還變“輸血支教”為“造血支教”,啟動“青藍工程”——海安老師與本地老師結成對口幫扶小組,如今已培養(yǎng)出350多位優(yōu)秀教師。 “班主任凌開明教政治,語文老師是王建……”海安老師教出來的彝族漢子、寧海民族中學校長李學高,至今記得這些名字,“海安老師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也要接過接力棒,通過教育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 2020年11月,寧蒗順利脫貧摘帽,和全國同步小康。如今,寧蒗縣已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還投入2.37億元新建小涼山九年一貫制學校、寧蒗二中、第三幼兒園,昔日的教育弱縣已變?yōu)辂惤酥猎颇系慕逃龔娍h。 這是2020年建成的寧蒗第三幼兒園一景(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采訪中,當地干部說:“坐在土墻房里上學的日子、一塊黑板加粉筆的傳統(tǒng)課堂、背著土豆上學的日子、失學輟學沒人管的日子、辦學質量水平落后的日子,都一去不復返了!” 相比以前,寧蒗辦學條件早已改善,但海安老師依然要適應當地的高原氣候、生活習慣等。海安4班班主任謝友軍剛到寧蒗時,因為海拔高的緣故爬坡喘不過氣,現(xiàn)在可以在操場跑兩圈了!耙摴ぷ髁浚覀儽仍瓉矶嗪脦妆。但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渴望,是我們的動力!敝x友軍說。 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4班的班主任謝友軍在教室里上課(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海安市教育體育局表示,海安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完成智力扶貧任務后,進一步鞏固與寧蒗的教育合作,并在經濟、旅游等領域拓展空間,幫助寧蒗從小康邁向現(xiàn)代化。 文字記者:吉哲鵬、字強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