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為古樹讓路 新技術為管道“把脈”
——南寧市深化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系列報道四
為保留原生古樹,多次修改設計方案;看似普通的地下管網(wǎng)摸排,背后卻大有故事……如今,南寧市黑臭水體治理終端見效,一條條暢通的雨污管道在地下伸展,一座座污水處理廠噴涌清流,一條條淤堵的臭水溝蝶變成休閑濱水景觀帶。
近日,記者走訪參與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的建設者,了解項目建設背后“精雕細琢”、攻堅克難的故事。
改設計親自然 留住歷史鄉(xiāng)愁
南寧市開展水環(huán)境治理著眼于“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讓當?shù)厝罕娛氐米簳r記憶、留得住歷史鄉(xiāng)愁。
銅鼓陂是南寧最早的蓄水引水工程,始建于宋皇祐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在新建的銅鼓陂那田文化園內,從堤壩到河道走向,原始地形地貌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園內,寬闊的河道穿過沿途村落,休閑長廊、銅鼓藏寶園、觀景平臺、文化廣場等設施初現(xiàn)雛形,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水利工程煥發(fā)新貌,承載展示地方文化、讓市民游客體驗農耕文明的新使命。
在心圩江流域的黃泥溝示范段,干凈整潔的河道兩旁是灰色的護欄和紅色的步道,如同一條彩帶綿延數(shù)公里;河道邊的3株古榕樹郁郁蔥蔥,附近村民或在大榕樹下聊天,或沿著河邊散步……“以前的黃泥溝是一條排污溝,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現(xiàn)在我們都喜歡來這里散步。”蘇盧村村民蘇艷妃說。
在黃泥溝的施工中,幾棵千年古樹都得以完好保存!霸谡芜^程中,為了保護周邊民房地基和古樹,河道施工方案修改了5處,投入的人力最高峰時達到600余人次!蹦蠈幨兴h(huán)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工程推進小組二組組員雷永文介紹。
在地下的污水管道取代了黑臭水體直排口,親水步道代替了泥濘小路,還有新建的橋梁、新種的草皮……城市生活設施與河道景觀相互滲透,共同展現(xiàn)出開放性城市濱水景觀空間,淺灘、湖泊、島嶼、飛鳥散布其中,喬木、果林、竹林、苗圃維持原樣,鄉(xiāng)愁記憶流淌在這山水之間。
派遣“蛙人”入渠 摸清管道“脈象”
8月29日凌晨3時許,在白沙大道那洪大道輔道上,一群人正在忙碌。他們身著熒光馬甲,蹲在打開的井蓋前,一手拿圖紙、一手抓設備,專心致志地觀察。原來,趁著夜間管網(wǎng)水位偏低,他們對那洪溝217排口開展“蛙人”排查工作。井蓋下方是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污水管道,當井蓋被打開后,身穿黑色潛水衣的“蛙人”便進入井下進行排查。
2018年以來,南寧市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系統(tǒng)排查各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內的主次干管,以及朝陽溪、亭子沖、那洪溝等主要暗渠缺陷情況。截至目前,共發(fā)現(xiàn)排水管網(wǎng)三級功能性缺陷長度約210公里,發(fā)現(xiàn)排水管道三、四級結構性缺陷1103處。
在鳳嶺沖溝流域匯水區(qū)排查中,市勘測院針對居住人口稠密、地下管網(wǎng)錯綜繁復的情況,一改以往主要依靠人工及少量儀器配合的調查方式,第一次運用新檢測設備——QV檢測和CCTV檢測配合進行調查。QV檢測和CCTV檢測是先進管道檢測技術,利用水下履帶讓檢測機器人走進深達3—6米的地下管道網(wǎng)絡。通過CCTV閉路電視和QV攝像,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各類型下水管道的內部情況。
暗渠段則采取蛙人入內調查,對疑難點配合聲吶、地質雷達等多種手段,實現(xiàn)了對河道排出口水質、流量的持續(xù)監(jiān)測,短短6天,完成調查22.76公里市政道路、109個小區(qū)地塊,探測管網(wǎng)長度97公里,調查檢查井等設施3500余個,效果顯著。
暗渠長、作業(yè)面積小、污水量大、環(huán)境差……亭子沖暗渠的調查難度較大。市勘測院群策群力,逐個攻破難點:調查長度長,就挖掘出寶貴的中途“休息站”;調查環(huán)境差,就鎖定難點渠段,開展無人船、潛望鏡等方式調查補充;發(fā)揮“渠內、岸上”的聯(lián)動調查能力,對暗渠周邊地塊及市政道路進行詳細摸排,關注往暗渠方向的排水管,再進行蛙人入渠調查,終于摸清了亭子沖的“脈象”,為治理提供了翔實數(shù)據(jù)。
經(jīng)過治理,亭子沖河道各水質監(jiān)測點水質均已達標,上游河道更是成為水清岸綠的“網(wǎng)紅打卡點”。
BIM技術“加持” 打贏了翻身第一仗
在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過程中,參建各方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研攻關,以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2019年,由于選址、設計重大變更等原因,心圩江下游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相對計劃滯后。延誤的工期需要趕上來,依托新技術手段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勢在必行。
為此,北投心圩江公司與廣西交科集團有限公司BIM技術中心組成信息化突擊團隊,建立心圩江下游污水處理廠全專業(yè)三維BIM模型,利用三維可視化優(yōu)勢,對各類管線進行碰撞檢測,讓施工人員直觀了解施工對象和施工條件,有的放矢制定施工組織方案,有效加快了建設進度。同時,利用晚飯后至晚班前的時間空窗期,利用BIM模型對所有技術人員及工人進行三維技術交底及預埋件信息預警,平均每天節(jié)約技術人員識圖時間1.5小時,避免預埋件錯漏123個,加快了后期設備安裝進度。
2019年6月,為加快污水處理車間建設進度,現(xiàn)場施工人員由300人增加到800人,工作面由2個增加到8個,在BIM技術和增加現(xiàn)場管控的“加持”下,施工倒排計劃得到有效落實。9月25日,心圩江下游污水處理廠順利通水調試,受到南寧市紅榜通報表揚,改變了項目滯后印象,打贏了翻身第一仗。
(記者 尹海明 見習記者 賓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