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彭芬)手發(fā)抖、身體發(fā)僵、動作遲緩,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而夜間熟睡時突然亂喊亂叫,腳踢拳打,甚至騰空翻滾,也可能是帕金森病前期的預警信號。今天(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醫(yī)師、教授陳建宗提醒,要是家人夜間有以上突發(fā)性癥狀,要排查提防帕金森病。
7年來睡眠中有“暴力”行為 老人被診斷為帕金森病
68歲的王大爺近1年來,右上肢在安靜狀態(tài)下不自主抖動,走路速度明顯變慢,自己穿衣服扣扣子都需要別人幫助,在老伴及兒子的陪伴下來到西京醫(yī)院就診,查體檢查后診斷為帕金森病。
在敘述病史的過程中,老伴講到,王大爺近7年來,幾乎每天晚上在睡眠過程中發(fā)作性的亂喊亂叫,腳踢拳打,多次從床上掉下來,導致頭部及四肢損傷。家里人因懼怕他的“暴力”,盡量回避與他一起睡覺。老伴經常被他打得遍體鱗傷,愛面子的老伴怕別人笑話,常對人講自己走夜路摔傷。
王大爺患帕金森病以前做惡夢的種種表現,實際上是帕金森病前驅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預警信號—— 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如果早注意到這個預警信號,就能更早地發(fā)現帕金森病。
應高度關注老人睡眠狀況 警惕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
陳建宗介紹,帕金森病前驅期有多個預警信號,如嗅覺障礙、抑郁、焦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而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是帕金森病前驅期最強烈的預警信號。2015年,國際運動障礙協(xié)會發(fā)布了帕金森病前驅期研究診斷標準,有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等帕金森病前驅期的患者,約有60%會轉化成為帕金森病。
陳建宗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高度關注老年人的睡眠狀況,特別是發(fā)現老年人有夜間墜床及肢體損傷現象,要詢問是否有噩夢發(fā)生。如果懷疑有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要積極動員做多導睡眠監(jiān)測,及時確診。
此外,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臨床癥狀中的損害性行為高達30%到81%,嚴重威脅患者及其陪伴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其中以體表瘀斑、撕裂傷、骨折的發(fā)生率最高。因此,要對患者及其陪床者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例如,加放床檔,床下鋪設柔軟的地毯或地墊以起到緩沖作用。將家具的邊角用軟物包裹,對玻璃窗進行安全保護,睡前床周圍移去潛在的危險物品,如利器、玻璃杯、暖水瓶等。
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的研究在國外已開展了幾十年,國內近幾年才剛剛起步,中醫(yī)藥防治幾乎是空白。近年來,陳建宗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中醫(yī)藥治療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臨床研究。臨床發(fā)現,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屬中醫(yī)“不寐”病證的一種特殊類型,我國古文獻有零星描述。其病機以心肝火旺,上擾心神為主,用龍膽瀉肝湯與金匱瀉心湯化裁,辨證酌加珍珠母、磁石、代赭石、龍齒等重鎮(zhèn)安神藥物,可明顯減少噩夢的發(fā)生。目前,陳建宗教授已和相關單位合作,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方案,爭取在治療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