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首頁圖片 > 正文 |
廣西千年古渠如何做到“水向高處流”?詩里這樣解答→ |
2025年07月02日 13:48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雷琦竣 梁章暉 朱曉玲 覃心 何寧 韋歡 編輯:范鈺銘 |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分為兩道開,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里。人謀敓天造,史祿所經(jīng)始!蹦纤卧娙朔冻纱蟮倪@首《鏵嘴》,生動描繪出靈渠的雄偉與神奇,也為我們揭開了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紗。 俯瞰靈渠。中共桂林市委員會宣傳部供圖 開山鑿石,引湘入漓。靈渠始建于秦代,距今2200余年,全長37.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是連通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天下第一古渠”,其水利智慧至今仍滋養(yǎng)著興安大地。 游客在游覽桂林靈渠水利風(fēng)景區(qū)。人民網(wǎng) 雷琦竣 攝 桂林靈渠如今還發(fā)揮著作用。人民網(wǎng) 雷琦竣 攝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無論汛期還是旱季,靈渠鏵嘴都屹立中流,直直插入海陽河,以其獨特的造型巧妙地將滾滾江水一分為二。 “分為兩道開,南漓北湘水”。鏵嘴將湘江上游海陽河水流劈開,使洪水通過鏵嘴向兩側(cè)分流,壓力也分向兩岸,然后順著大小天平傾斜流入南北兩渠,兩渠不能容納的水量則溢過大小天平壩回流到湘江。同時,由于精巧的設(shè)計,湘江上游海陽河的來水通過鏵嘴的分流和大小天平的調(diào)節(jié),七分流入北渠回歸湘江,三分經(jīng)南渠注入漓江,實現(xiàn)精準分水。精準的分水設(shè)計,使得靈渠能夠完美兼顧航運與灌溉需求。 桂林靈渠水利風(fēng)景區(qū)。人民網(wǎng) 雷琦竣 攝 “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里”。靈渠修建后,船只可沿著靈渠從遙遠的楚地一路南下,直達粵地。這條水上通道,大大便利了南北之間的文化、交通、貿(mào)易往來。 “人謀敓天造,史祿所經(jīng)始”。靈渠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9年,工匠們依靠簡單的工具,巧妙地利用地形,將兩大水系相連。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在之后的千年歲月里,它依然促進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成為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