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qū)域 > 正文 |
桂林這種工藝品曾一度“失寵”,如今遠銷海外 |
2024年10月23日 19:09 來源:桂林晚報 編輯:潘曉明 |
桂林柚罐曾是百姓用于儲藏干貨的手工制品,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它的功能逐漸被其他產品替代。不過近年來,柚罐重新贏得市場的認可,成為不少游客來到桂林后點名尋找的伴手禮。 一度淡出人們視野的桂林柚罐,為何能夠“重出江湖”?記者進行了采訪。 曾是尋常裝盛器物 “三月柚子花,四月結果果,五月點點尕,六月把爺爬到樹高頭,口水淌到西門橋,阿爺要弄煙包殼,阿姐要弄桂花盒……”這是一首臨桂區(qū)兩江鎮(zhèn)一帶流傳下來的童謠,它講述的正是桂林柚罐的制作過程以及柚罐的用途。 桂林漆器柚器制作技藝自治區(qū)非遺傳承人王伯楊向記者展示了兩個家里傳下來的柚罐,它們分別產自明代和清代,外觀均保留了柚子的形狀,頂部均留有一小口,顏色分別偏黑色和棕色!耙澡肿悠ぶ谱魍搿⒑兄,酒水柚器會在柚皮表面封上一層生漆,儲藏柚器則一般不需要封漆,在柚子皮‘皮革化’后就可以使用了,現在留下來的柚器主要以柚罐為主! 他告訴記者,從明代起,桂林人就開始用柚子皮制作柚器,獨特的制作技法屬廣西天然胎漆器工藝體系中的重要一支。而柚罐則是柚器中的一種,或用來裝煙絲或用來裝桂花,是尋常百姓家里用于儲藏干貨的器物,曾經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但隨著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柚器制作技藝被邊緣化,用于儲藏干貨的柚罐被現代工業(yè)品取代。 臨桂區(qū)臨桂鎮(zhèn)鳳凰村村民周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當地家家戶戶都種有柚子,柚罐就是在那個時候流行起來的。 據周先生介紹,在他印象里,柚罐的制作頗為復雜,經數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經手反復揉搓使柚皮中的芳香物質析出,讓柚皮更有韌性,再取出果肉使內部平滑,反復晾曬讓其內外干透。制作柚罐要選用六七個月的青柚子,這種柚子易取出果肉,含糖量低、柚皮致密細膩,做出來的柚罐耐貯藏、外觀精美,而成熟柚子制作的柚罐不易于保存。 如今成了精美工藝品 在桂林漆器柘漓傳承基地,王伯楊向記者現場展示柚罐制作的部分步驟,只見他將陳放了一年多的柚皮蒸煮軟化后塑形。塑形后再晾曬,經過近十道工序,就可以完成柚罐的生產——相比于過去的制作技藝,王伯楊改良的柚罐制作方法節(jié)省了近十道工序。 王伯楊改良柚罐制作工序始于2014年,在古法工藝的基礎上,他將柚子固有形態(tài)改造成扁圓形,用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尺徑小的沿口,使其形態(tài)更加美觀。同時經過長時間日曬使其“皮革化”,儲存時間更持久。他給柚罐定制了木塞,木塞和柚罐嚴絲合縫,能更好儲藏茶葉。 用這一方法制作柚罐不僅工藝簡單了,還更精美了。正在基地內參觀的市民王女士說:“這比我小時候見到的柚罐精美多了。小時候家里用柚罐裝種子,造型簡單,還容易發(fā)霉!庇浾咴诂F場看到,改良后的柚罐與王伯楊家里保存的老柚罐相比精美了很多,巴掌大小,有著淡淡的柚子清香。 據王伯楊介紹,喜歡喝茶的人,用這樣的柚罐存放桂花、茉莉、普洱等,茶香與柚香相結合,別有一番風味,這種結合也受到了市場的歡迎!拌止抟荒戤a量大概有10萬只,收益在700萬元人民幣以上。”王伯楊說,自己每天加班加點才能勉強完成訂單,目前的訂單已經排到今年12月以后了。 為手工藝品尋找發(fā)展之路 2020年,桂林柚罐制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柚罐產業(yè)也進入了快車道。如今,柚罐不僅成為很多游客的伴手禮,還出口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 王伯楊覺得,柚罐原本用于儲藏煙絲、桂花、種子,這個功能早已有更便宜的工業(yè)品可以替代,因此柚罐如今已不再適合僅僅走“儲藏路線”,而要成為一件工藝品。他嘗試將柚罐跟茶葉聯系在一起,既能讓茶葉有著柚香,也能更有利于找到受眾群體。 王伯楊認為,手工藝品與工業(yè)品最大的區(qū)別是手工藝品是有溫度的,有著濃重的人文情懷,就像手工制作的柚罐,每一只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手工藝人個性化的體現。不只是柚罐,每種手工藝品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路子。王伯楊說,桂林有著豐富傳統(tǒng)手工藝品,接下來,他將繼續(xù)挖掘傳統(tǒng)手工藝品,將文化與生活化相結合,爭取把更多傳統(tǒng)手工藝品呈現在大眾眼前。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