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芳正在整理花燈成品。 楊菲菲 攝
提燈籠、賞花燈,自古以來便是北海市合浦縣南康鎮(zhèn)元宵節(jié)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活動。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南康鎮(zhèn)的夜空被一盞盞精美的花燈點亮,男女老幼齊聚一堂,共賞花燈之美,共慶佳節(jié)之喜。這一習俗,已深深植根于南康人的心中,成為他們文化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其芳是扎花燈技藝的第八代傳人,今年66歲的她制作花燈已有42年了,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花燈,并把制作花燈當成了畢生事業(yè)。去年,徐其芳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據介紹,南康花燈形成于唐高宗時代。南康花燈有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三類。彩扎花燈的式樣豐富,顏色艷麗,是一種最常見的花燈,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燈。南康花燈造型美觀,工藝精湛,透光性好,光彩奪目,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
“花燈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等材料,歷經斬竹、破竹、選規(guī)格、制竹篾、制模、扎燈架、扎彩燈條、裝彩燈條、裝彩帶、配龍鳳、配燈對等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每年年底是花燈銷售旺季,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居民都會來找我訂購花燈!毙炱浞几嬖V記者,南康花燈集雕刻、繪畫、書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而聞名遐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以及廣泛的裝飾實用價值。
李徐氏傳承扎花燈技藝至今已有250年的歷史,經歷了8代傳人不懈努力,技術改進,千百次實驗更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李徐氏花燈。徐其芳有個心愿,她希望制作花燈的傳統(tǒng)手藝能夠傳承下去。讓她欣慰的是,女兒也很喜歡花燈。徐其芳告訴記者,女兒給她提供了很多年輕人的思路,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做出的產品也能更受歡迎。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提升,南康花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對于未來,徐其芳充滿信心,她表示,將繼續(xù)秉承“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忘本”的原則,不斷提升制作工藝水平,努力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她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和發(fā)揚南康花燈的隊伍中來,共同書寫南康花燈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