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25日電 題:當群主、玩自拍、趕時髦
——西海固大媽們被舞蹈改變的生活
新華社記者何晨陽、謝建雯、呂澤
夜幕降臨后,在位于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紅陽村的小廣場上,一群廣場舞大媽們跟著歡快的音樂節(jié)奏,熟練地抬手、伸腿、扭胯,歲月留在臉上的皺紋在綻放的笑容中逐漸舒展。
50歲的王建月就是其中之一!鞍滋旄苫钤倮,晚上也想跳,感覺人精神了,四肢也不僵了!彼f。
紅寺堡區(qū)是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tài)移民安置區(qū),至今已有23萬移民從生態(tài)脆弱、土地貧瘠的西海固山區(qū)落戶至此。10多年前,王建月從260多公里以外的小山村搬遷過來,如今,她不僅學會了春栽西瓜、夏摘枸杞、秋收玉米,更愛上了跳廣場舞。
過去在西海固,女人活在“規(guī)矩”中,她們大多數(shù)一輩子都圍著灶臺、孩子轉(zhuǎn)。因此第一次看新鄰居跳廣場舞,王建月心動了,但沒有行動。
“當時站在旁邊看,很羨慕。怕自己老胳膊老腿了學不會,但更怕別人背后指指點點。現(xiàn)在不擔心了,大家思想開放了,跳的人也多。”她說。不僅自己跳,王建月還發(fā)起組建了“紅陽跳舞”微信群,帶著群里的30多個姐妹們一起跳。
“當了一輩子農(nóng)民,群主大小也是個‘官’。”鄰居楊曉麗笑著說,她也管理著一個廣場舞群,是姐妹們口中的“團長”,也是村里第一個跳廣場舞的人。
楊曉麗和王建月雖是老鄉(xiāng),但搬遷前,兩人隔著大山,并不相識,而被大山阻擋的還有互聯(lián)網(wǎng)信號。搬出大山天地寬,楊曉麗學會手機上網(wǎng)后,一下就被這些同齡女性跳廣場舞的視頻感染了,本就開朗的她也開始跟著手機自學廣場舞。
“一開始,學得很困難,感覺手腳都不是自己的!睏顣喳愓f,“頂著壓力跳,反正我不怕別人笑話,有時候還在路上邊走邊跳,練得多了,肢體就協(xié)調(diào)了!
近年來,脫貧攻堅系列政策讓移民穩(wěn)得住、能致富了,婦女們可自主支配的時間也多了,而廣場舞則充實了她們的精神生活。
“有時候心里不愉快了,出來跳一陣、笑一陣,回家睡得更香!50歲的劉蘭芳說。
紅陽村黨支部副書記趙萍也是一個廣場舞愛好者,她說:“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是她們沒事干,才湊一堆說閑話。現(xiàn)在大家有空都去跳舞了,村里閑言碎語少,鄰里也更和睦了。”
因為廣場舞,這些移民婦女擺脫了“小灶臺”的束縛,還學會了許多手機技能。自從學會玩自拍后,王建月經(jīng)常錄制、上傳在家跳舞的短視頻,和姐妹們“云交流”“云點贊”;而楊曉麗也已經(jīng)上傳了400多個廣場舞視頻,獲贊不少。
“孩子大了,該為自己活了,F(xiàn)在能聚到一起,就在廣場上跳;聚不到一起,就把手機放在桌子上,對著手機跳,很方便。我們都互相關(guān)注,互相點贊!睏顣喳愓f。
如今,這群平均年齡50歲左右的廣場舞大媽們更樂意別人叫她們“姐姐”。她們喜歡挑戰(zhàn),愛趕時髦,得空就會跟著手機學跳舞。劉蘭芳說,廣場舞更新快,舞蹈動作和音樂年年新、年年換,她們上了年紀,年年學、年年忘,但不變的是與時俱進地學與跳。
楊曉麗手機上關(guān)注了很多大咖,她一年要自學幾十個新舞蹈,再教給姐妹們!傲餍猩,我們就學啥、跳啥。這幾年興鬼步舞,但是難學,我們就復雜動作簡單化,跟上節(jié)奏沒問題!彼f。
這些廣場舞“姐姐”們更自信、更美麗了。她們是村里各項活動的編外啦啦隊,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出場機會,春夏秋冬各式演出服共有七八套。
“以前怕人看,現(xiàn)在不管,跳得好不好都運動了,對身體好就行!蓖踅ㄔ抡f,“現(xiàn)在生活好了,女人也有自己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