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3月11日電 通訊:危難之時見真情——中國民眾、留學生和華僑華人支援日本“3·11”大地震災區(qū)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郭丹
日本宮城縣東北部的氣仙沼市是日本著名的漁港和旅游勝地。10年前的今天,12米高的海嘯淹沒了整個城市,1152人遇難,200多人失蹤,是“3·11”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得知日本遭到9級地震和海嘯襲擊后,中國向包括宮城縣在內的災區(qū)提供了援助物資并派出了救援隊伍,來自中國民間的捐款捐物也送到災民手中。
“謝謝中國及時送來的帳篷和毛毯,真的幫了大忙。也謝謝中國留學生10年來堅持給我們送來中國音樂與活力!睔庀烧邮凶h員小野寺修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一再表達對中方的感謝,還發(fā)來郵件讓記者看現在依然在漁港使用的中國帳篷的照片。
海嘯發(fā)生時,宮城縣女川町佐藤水產有限公司的常務董事佐藤充把來自中國大連的20名女工緊急轉移到山上,自己卻被海水無情地吞沒。這個故事當時在中國廣為流傳,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公益組織日本云南聯(lián)誼協(xié)會會長、華僑丁惠蘭也了解到女川町的災情和這個感人故事。她告訴記者,震后不久,該組織就把云南各界民眾的捐款以及云南老木壩小學彝族小朋友們的手繪卡片送到了女川町第二小學!拔覀儼褠坌墨I給你們,幫助你們戰(zhàn)勝困難。日本小朋友加油!”卡片上的這句話表達了中國孩子對日本災區(qū)的真誠鼓勵與祝福。
10年前,吳美麗還是一名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大地震的劇烈晃動并沒有把她嚇倒,當看到電視里令人驚恐的海嘯畫面,她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去災區(qū)”。此后,她不停地聯(lián)系日本各個志愿者組織,終于在5月初搭上了從新宿發(fā)車的志愿者大巴,來到了氣仙沼市。
“上了大巴我才知道,志愿者中不止我一個中國人,和我同行的還有3個。”吳美麗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她參加的志愿者隊伍負責翻整耕地。沒有機械,只有鋤頭,一連干了5天!暗阶詈笠惶欤臀彝莸哪莻日本女志愿者終于開口問了我一個問題:‘日本以前對中國有過那樣的歷史,為什么在很多日本人都逃離災區(qū)的時候你們還會來這里?’我說我真的沒想那么多,這是人類的災難,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什么,我就來了!眳敲利惡唵位卮鹆诉@個女孩埋在心頭的疑問,女孩聽后忍不住哭了。
如果說吳美麗是在日本大災之后挺身而出,那么小野寺修提到的堅持10年為災區(qū)送去中國音樂的龔雷等中國留學生志愿者,更是用長情溫暖了日本災民的心靈。
“地震過后,這里(氣仙沼市)人口驟減,留下來的也多是老人。我當時是橫濱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的副會長,我們一直在想為災區(qū)做些什么。后來,我們組建了一個義演隊伍。除了幫助災區(qū)清理垃圾、干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為災民演奏馬頭琴、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許多老人第一次聽到馬頭琴的樂聲后就喜歡上了,還爭相跟我們交流。等第二年、第三年我們再去演出時,他們還特意準備好飯團歡迎我們!饼徖自陔娫捴袑τ浾哒f。
10年來,龔雷每年都會聯(lián)系一些好朋友、特別是中國留學生,一起為氣仙沼市的民眾舉行義演。
危難之時見真情。在大災面前,丁惠蘭、吳美麗、龔雷是許許多多日本華僑華人、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民眾向日本災區(qū)及時伸出援手、獻上一分力量的縮影。也正是有這些溫暖人心的民間交流,才有了疫情期間中日民眾“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互助故事。而這一次次的真情付出與支援,正是中日民間交流的基礎,也是未來中日民眾守望互助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