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活的第15個年頭,38歲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者、《中國日報》美籍記者Erik Nilsson,在不久前出版了他的新書《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
認識中國就像剝洋蔥 神秘而有趣
38歲的Erik來自美國密歇根州,高中時就夢想成為一名戰(zhàn)地記者,大學期間,他得到了一個到《中國日報》實習的機會。
Erik:來到中國后,我意識到這個國家神秘而有趣,像洋蔥,你剝下一層以為對它了解了一些,但是馬上就有另一層,一層一層,即使你花一輩子,也了解不完。
在中國一年的實習經(jīng)歷打消了Erik一直想去戰(zhàn)亂國家做記者的想法,一年后,他正式來到《中國日報》工作。
從悲痛走向光明 很少有國家能做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大地震。那一天,Erik剛剛從美國休假回來。當時,他并不知道地震的規(guī)模有多大,造成的傷害有多嚴重。大地震發(fā)生后,Erik先后15次進入震區(qū),在震區(qū)采訪的時間加起來長達8個月,時間跨度從2008年到2013年,他想在不斷更新的新聞標題轉(zhuǎn)移全世界的眼球時,努力守住這場災難留下來的遺產(chǎn)。
Erik:震區(qū)與我見過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樣。一開始去,我看到的是混亂的秩序和人們緊張的神情。但最后一次去的時候我看到了重建的家園。當?shù)氐木用裾f汶川重建可能需要10年或者更長時間,但我們看到,不到5年時間重建和恢復就完成了,重建的房屋和社區(qū)設(shè)施比地震前更先進更完善,汶川從一個充滿悲劇的地方逐漸復蘇,然后充滿希望和光明,我認為很少有國家能在這樣一場巨大災難的恢復中取得如此成就。
短時間內(nèi)政府完成的重建讓Erik感到震撼,更讓他震撼的是,人們在災難面前散發(fā)出的精神力量。57歲的王志航在地震后一直照顧140名地震中失去雙腿的孩子;國際殘聯(lián)組織志愿者蔡盛在綿竹工作結(jié)束后,留下來創(chuàng)辦自己的非營利組織,和地震中致殘的人成為家人朋友……與他們類似的是,在汶川報道的同時,Erik還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志愿團隊,為災區(qū)做各種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多年之后,他當年教的學生如愿實現(xiàn)了成為導游的夢想,這是災后重建最真實的寫照。
她用一根鞭子向我表示感謝
2011年,Erik和朋友在四川開展的志愿者項目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把中國最貧困地區(qū)的校長帶到北京進行培訓。一位來自青海的校長在來北京接受培訓時跟Erik說,他們學校沒有通電,但兩塊太陽能板,大約一萬塊錢,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問Erik能否幫助他們,Erik當場表示同意。
Erik:目睹了汶川的變化之后,我真的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如果你買一塊太陽能板就能讓成百上千的孩子們看到光亮,那我想我要做這件事情。
2011年7月,經(jīng)歷飛機、火車、崎嶇的高原山路,Erik來到了青海省曲麻萊縣葉格鄉(xiāng),在那里,他看到了將近80個孩子擠在7頂帳篷里。當Erik和當?shù)氐睦蠋熞黄鹧b好太陽能板,把電線跟電池連接起來,光明第一次來到了孩子們的帳篷里,所有的孩子們都歡呼起來。在書中,Erik寫道:“燈第一次亮起來時,孩子們爆發(fā)出一陣歡呼。我的心也歡呼起來。”
之后,他為分布在玉樹曲麻萊縣的幾乎所有學校安裝了太陽能板,為數(shù)千名孩子的教室和宿舍帶去了電力。
Erik:我們在一所學校裝太陽能板,一個女孩走到我面前,她拿出自己做的一根鞭子給我,她說我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給你,只能用這根鞭子表示我的感謝,那一刻我很觸動。
孩子們對外界的好奇和渴望,使Erik認識到僅僅有光明是遠遠不夠的。Erik和朋友還給牧民家里送去了數(shù)以噸計的衣服、食物、藥品、煤炭、電腦等物資。隨著玉樹當?shù)氐陌l(fā)展,電力這樣的硬件需求已經(jīng)得到了切實滿足,他們將重點轉(zhuǎn)向手術(shù)和獎學金。
發(fā)生在青海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從2011年到2019年,Erik和他的志愿團隊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青海,巨變悄然發(fā)生。最初Erik需要拿出至少兩周的時間才能完成要做的事情,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處理同樣工作量所需的時間縮短了。
Erik:原先從玉樹市中心到葉格需要12個小時,道路崎嶇不平,2019年我們再過去的時候,3個小時就能到,道路平坦開闊,交通很方便。這幾年發(fā)生在青海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從2013年開始,中國逐漸在全國開展實施精準扶貧計劃,規(guī)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海省曲麻萊縣作為三江發(fā)源地,更是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長期落后的道路、電力等基礎(chǔ)設(shè)施因此得以改變。
由于高原的地質(zhì)環(huán)境給民生帶來的挑戰(zhàn),地方政府加緊技資職業(yè)培訓,移民安置和合作社。二十出頭的唐卡藝人圖旦俄智是這一時期高原地區(qū)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這位年輕人原本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前途可言,2017年,他開始在曲麻萊職業(yè)培訓中心學習繪制藏傳佛教卷軸,從職業(yè)中心畢業(yè)后,他真正掌握了唐卡技藝。
這不僅是中國的故事 還是人類的故事
成為記者的十幾年,Erik走遍了中國大陸的每一個省份。原本想做戰(zhàn)地記者的他,成了中國扶貧事業(yè)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2016年,33歲的Erik成為“中國政府友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外國獲獎者,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中國的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而設(shè)立的最高獎項。
Erik:如果我不來中國,我絕對無法了解這些奇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8億人擺脫了貧困,這幾乎等同于整個歐洲的人口,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這是人類進步史上的偉大故事,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當我看到中國時常在媒體中被抹黑誤解時,我非常沮喪,這樣的報道非常不利于人們?nèi)チ私庵袊,也使得各國間的合作變得非常困難,但合作才是我們應當去實現(xiàn)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一些反響,希望以此幫助世界去更好地了解中國,因為我講的故事不僅是中國的故事,還是人類的故事。
目前,《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這本書已經(jīng)公開發(fā)售,這本書的稿費Erik也將全部捐給青海有需要的牧民家庭。在中國政府“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官方認可之外,Erik早已與中國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幾年前,在得知他家人生病時,青海牧民集體為他家人祈福的行為Erik一直記在心里。Erik曾帶家人一起去過青藏高原,除了他,他的家人都有嚴重的高原反應。Erik說,也許上輩子,他是一頭牦牛。
制片人丨張士峰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張宏飛
編導丨銀建章
編輯丨張宏飛
攝像丨王忠仁 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