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鹽堿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3) |
2020年10月11日 13:53 來源:人民網(wǎng)-內(nèi)蒙古頻道 作者:王慧 編輯:韋幸文 |
改良前的鹽堿地荒草叢生。王慧 攝 巴彥淖爾市農(nóng)牧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土壤科科長張琛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黃河從北部多次改道到南部,北部烏加河,南部黃河,兩河之間形成次生鹽漬化耕地,鹽堿土常形成斑狀分布,以前的舊河道、洼地邊緣和局部高起部位,呈現(xiàn)大處在洼、小處在高、洼地積鹽較重,為重度鹽堿地,坡地積鹽較輕為中輕度鹽堿地。河套灌區(qū)現(xiàn)有耕地1100萬畝,其中約有484萬畝鹽堿地,占總耕地面積的44%。其中輕度鹽堿地257萬畝、中度鹽堿地148萬畝、重度鹽堿地79萬畝。鹽堿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于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jīng)濟效益差!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