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8月30日電 題:科技扶貧怎樣扶到點上?——南京農大定點幫扶貴州省麻江縣的三點啟示
新華社記者董峻
5年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有近3成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去年,麻江已退出貧困縣行列,踏上鄉(xiāng)村振興新征途。這個深度貧困縣脫貧經驗有很多,大力推動科技興農、走上產業(yè)振興之路是其中一個重要“法寶”。
記者日前在當地調研時了解到,對口支持麻江縣的南京農業(yè)大學把科技扶貧各項舉措夯實做深,這既是“扶貧先扶智”的生動體現,也推動著農業(yè)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啟示一:找準潛力——精準扶貧的關鍵之舉
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貧困程度深、攻堅難度大,麻江就是一個縮影。這里山多田少、工業(yè)薄弱,搞什么產業(yè)能盡快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南京農大專家團隊建議下,麻江發(fā)展起菊花產業(yè)。
這里不僅氣候、土壤和溫濕度等條件適合菊花生長,而且山地錯落有致、菊花花期又長,秋天滿山菊花綻放,視覺效果特別好。再加上麻江地處黔東南州“西大門”,從貴陽開車過來的游客一下高速就進了縣城,區(qū)位優(yōu)勢有利于發(fā)展觀賞性好、參與度高的農業(yè)旅游。
南京農大有全球最大的菊花資源庫,菊花研究水平超強。近4年來科研人員把400多個菊花品種引入麻江,1750畝菊花田成了“網紅打卡地”和藥食同源生產基地,預計今年鮮花產量將達650多噸、產值650多萬元,帶動農戶325戶。
像這樣既發(fā)揮高?蒲袃(yōu)勢又挖掘當地資源潛力的精準扶貧之舉還有很多。據南京農大黨委書記陳利根介紹,學校遴選60位專家組建了10個產業(yè)技術專班,解決了長期制約當地產業(yè)發(fā)展的35項關鍵技術難題。如今,全縣建起家禽、草莓、蔬菜、農村電商等產業(yè)聯盟,規(guī)劃了蔬菜、花卉等11個產業(yè)技術示范基地。
啟示二:授人以漁——大搞科技培訓增強“造血能力”
河山村離縣城只有8.6公里。這里空氣清新、溪水清澈,可連一塊像樣的平壩都沒有,村民過去靠水稻等作物維持生計,近幾年則主要靠種楊梅脫貧增收。南京農大教師裴海巖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村里引入科技資源。上個月他忙前忙后張羅學校的楊梅專家來村里搞培訓!班l(xiāng)親們學習勁頭可高呢!”他說。
還有不少專家雖沒有常駐麻江,但也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麻江是“中國紅蒜之鄉(xiāng)”,過去由于管理粗放,不少蒜田“只見草不見蒜”。園藝學院教授吳震帶領團隊“泡”在地里調研后提出選優(yōu)分級播種、提純脫毒復壯等措施,手把手地對蒜農進行栽培技術培訓。去年全縣紅蒜種植面積從低谷時的不到3000畝恢復到近6000畝。
鋅硒米也是當地一個特產,由于稻農長期靠肥料“一炮轟”、淹水灌溉等落后的方法,稻米口感不佳,加工企業(yè)少有問津。南京農大水稻栽培組的丁艷鋒教授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搞培訓,示范應用水稻精確定量設計栽培技術等最新科研成果,當地鋅硒米的單產和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農業(yè)高校在指導貧困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上有天然優(yōu)勢。近兩年,南京農大組織了70多批、300多人次赴麻江指導生產、開展培訓,累計培訓技能人才2237人次、基層干部近1300人次,成為當地科技扶貧主力軍。
啟示三:創(chuàng)新機制——把科技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做實做深
上個月,南京農大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淑敏剛結束這里的生活!笆煜ち舜笊降臍庀⒑退釡~的味道!彼f,“在麻江一個半月的日子將終生難忘。”
南京農大在全國有202個研究生工作站,唯獨這個與眾不同——有別于其他科技類型的工作站,這個工作站的名稱叫鄉(xiāng)村振興研究生工作站,把研究平臺直接建在了扶貧一線。
“平臺就是舞臺!睊炻殦温榻h委常委、副縣長的南京農大干部李玉清說,“這個工作站整合了動植物生產、食品加工、人文社科領域多個學科,還聘請當地11位專家作為校外導師,科研工作更接地氣。”
如何打造一個長效幫扶機制是扶貧新課題。去年南京農大推行“10+10”模式,以農學院等10個學院對接10個幫扶村。這10個學院聯合其他學院的專家一起,與幫扶村及周圍村的村兩委共同開展黨建活動,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今年,麻江剛建成一個高科技蔬菜示范園,從育苗、基地種植、冷鏈儲運、生產加工到電子商務、市場銷售、休閑農旅的藍莓全產業(yè)鏈也已形成,中藥材、食用菌、林下養(yǎng)殖等產業(yè)勢頭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