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平樂訊(記者駱展勝 通訊員陶彩忠)“修好這條路,我們盼了15年,總算圓夢了!”2012年12月24日,站在平樂縣源頭鎮(zhèn)已通車的水泥鄉(xiāng)道上,下壩村支書廖左連向記者傾訴,“源頭鎮(zhèn)18個行政村,以前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群眾怎沒意見?像如今,干部真心實意‘接地氣’、辦實事,村民誰還去‘唱反調’。∪罕娨郧岸颊f平樂就是‘貧窮落后’,現(xiàn)在總把‘平安快樂’掛在嘴邊。”
像廖左連這樣,贊許全縣干部“接地氣”的人還有很多。在沙子鎮(zhèn)保安村,村支書陳昌吉把記者領到村旁半山腰的一座水窖邊,“喏,這在前幾天才建成投入使用,引山上的溪流過來,通到各家各戶。”老陳說,村民能喝上潔凈水,都是沾“第一書記”盧樹發(fā)的光。“小盧從縣財政局派到我村掛職,除了去上級爭取資金,幾乎天天與我們泡在一起,村里啟動的9個項目,沒有哪樣不讓他操心。”
平樂干部難道就突然愿意下去做事?隨行的縣委組織部干部林彩云向記者解釋,縣里換屆時,縣委向干部發(fā)出號召——干部在一線成長、民情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業(yè)績在一線成就、能者在一線提拔。
2012年,在“千名干部下基層辦實事”活動中,縣四家班子領導帶頭“掛點”,縣直單位分別與134個行政村結對幫扶,副科級以上干部與貧困戶“結窮親”,選派251名干部入鄉(xiāng)駐村擔任新農村指導員、17名優(yōu)秀干部掛任貧困村“第一書記”等。
在縣城南洲新區(qū)建設工地,記者見到了剛提拔為縣人社局黨組成員的李建華。小李正在給居民講解施工水電使用新規(guī)。“聽說你負責的幾個拆遷戶很配合?”記者問。“我們能不配合他嗎?他做工作沒有一點架子,天天買菜到我家吃飯,晚上還在我家睡地鋪與我聊天;連著幾天不回家,弄得他老婆到處找人呢。”拆遷戶老唐咧嘴直笑。
干部轉作風究竟給平樂帶來啥變化?去年前三季度,該縣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現(xiàn)金收入、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等主要指標增幅,以往在桂林市12縣(自治縣)中年年排名靠后,如今躍至前茅;社會綜合治理等6項指標從全區(qū)倒數(shù)第5名向前躍進64位,發(fā)展速度創(chuàng)平樂近10年來之最。